特鋼轉型 路在何方

我國特鋼企業規模不小,但整體水平不高,與發達國家相比,在高端產品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。特鋼企業亟需轉型升級,而轉型之路應該如何走?在9月18-19日于上海召開的“2014年中國國際高品質特殊鋼論壇”上,來自特鋼企業的領導和行業專家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。

我國特鋼行業發展現狀

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俞亞鵬從產量、勞動生產率、效益、國際市場占有率、有無下游深加工等多項指標入手,對我國特鋼企業與國際先進特鋼企業進行了對比分析,總結出我國特鋼行業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:1)規模不小但整體水平不高。例如中特2013年產量為900萬t,但收入僅為55億美元,而浦項產量為450萬t,收入卻達到171億美元;2)國內特鋼企業勞動生產率、人均銷售收入與國外同行差距很大。2013年中特人均銷售收為29萬美元,而日本愛知制鋼達到98萬美元;3)中國特鋼企業普遍效益不佳。2013年息稅前利潤EBIT率(EBIT/收入)鐵姆肯公司高達11.3%,寶鋼為4.8%;4)中國特鋼企業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很小;5)中國特鋼企業下游深加工幾乎為零,而鐵姆肯的特鋼下游+非鋼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67.8%。

東北特鋼集團總經理張鵬也指出,我國特鋼行業在工藝技術、產品標準、技術開發等方面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,新產品研發、新工藝開發速度跟不上市場需求,產品質量性能差距明顯,產業技術亟待升級。在產品質量方面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1)產品質量性能不穩定。超高強度鋼尺寸規格達不到要求,產品均勻性和穩定性不夠;對于模具鋼,塑料模具鋼具有高純凈度、高拋光性能、高耐蝕特性,熱作模具鋼具有超級質量水平、超長使用壽命特性。但目前我國高端模具鋼主要依靠進口。超級熱作模具鋼H13,夾雜物、一次碳化物、退火組織中碳化物、橫縱向沖擊韌性比、鋼中硫磷含量等指標與進口同類產品差距巨大;2)高端技術不能成熟應用。我國發展基干產業主要依靠大總成拉動。大飛機、高鐵列車、核電機組、海洋工程領域所需大部分特鋼高端材料處于研發試制階段,無法支撐國產化、規模化生產。另外,高溫合金、鈦合金、粉末冶金等高級材料研發生產遠落后于國際水平;3)制造技術較為落后。技術是特鋼生產的核心特質,但目前技術沒有被格外關注并放在突出位置。產品制造流程技術含量不高,新技術應用甚至執行常規技術、保證質量性能、持續改進工藝等基礎性技術應用也普遍缺位。與德國企業品質至上、日本員工職業精神相比,中國特鋼企業沒有形成有自己優勢和特點的制造文化,而制造文化是制造技術的靈魂。

對特鋼企業轉型之路的思考

俞亞鵬認為我國特鋼企業轉型之路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考慮:1)要按照市場與客戶需求,導向特鋼企業轉型升級。避免轉型即是提高產品檔次、裝備升級的誤區,改變“高檔特鋼產品大量技改投入造成產能過剩、同質化惡性競爭、效益低下、一流裝備并非生產一流產品”的現狀;2)走流程專業化、產品服務差異化、管理高效率、經營高效益之路。形成設備專一、市場專一、成本低、質量可控的特色,通過在細分市場上建立領先地位從而獲取業績優勢,避免特鋼不特;3)優化工藝流程,推廣精益制造,確保產品質量穩定;4)突出技術引領,加大研發投入,追求質量成本,推行綜合成本最優。以“全成本最優”的理念指導采購、質量、成本之間運營管理目標的調整和優化,建立端到端的全流程精益管控機制,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;5)以客戶為中心,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;6)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產業聯盟。

張鵬也提出特鋼企業的增長模式要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,一要推廣應用新技術,包括高潔凈鋼冶煉技術,電渣熔鑄、真空冶金等特種冶煉技術,均質化凝固技術,控制成型技術,“均勻化、細晶化”工藝技術,特種成型技術,精準熱處理技術;二要突破核心關鍵技術,包括高品質軸承鋼、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鋼、高性能不銹鋼、油氣開采儲運用耐蝕鋼、高檔模具鋼、工程機械用高強度高硬度鋼等生產技術;三是實施重點技術改造,包括提高國防軍工產品自主生產能力項目,提高軍品質量項目,粉末冶金、3D打印等前沿材料項目。

對于不銹鋼行業轉型升級方向,太鋼副總經理柴志勇認為,目前我國不銹鋼行業已由數量增長型進入結構調整型階段。一要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。研發比有色金屬和其它鋼鐵材料具有更高性價比的不銹鋼,通過替代開發新的市場領域,進一步擴大不銹鋼的應用市場;二要進行工藝技術的創新與變革,例如低成本制造技術與清潔生產工藝的開發與應用;三要加強產業鏈建設,與上下游企業、同行、科研機構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鏈聯盟,提升產業鏈競爭力;四要進行企業經營管理體制與機制的變革,將國有和民營機制相結合。